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及有关专家制定的《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以下简称《准入条件》)已于2012年5月11日发布,2012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正式发布的第一部关于铅蓄电池行业的准入条件。
《准入条件》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节能环保和职业健康防护水平,促进铅蓄电池行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编制的,是落实《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加快铅蓄电池行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国家对铅蓄电池行业的整顿和调整工作形成了统一的思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对此,参与《准入条件》制定的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常务理事胡信国教授表示,《准入条件》发布的初衷就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要淘汰落后企业,扶植优势企业。在《准入条件》发布将近一周年之际,80%的企业已经被关停整顿,现在继续生产的只有500家左右,淘汰了很多落后的企业、产能、产品,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符合条件保留下来的企业都在按照《准入条件》的要求进行调整,防护距离不够的,将搬迁到工业园区;环保投入不够的,将投入新的环保设备。清洁生产和自动化程度不高的很多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现在的清洁化生产水平、自动化生产水平上了很大的台阶,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营者的环保意识比以前大大加强。这些明显的变化都将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的质量,推动行业向环保产业发展。
对于一些未达标企业的留存,胡教授表示,《准入条件》在实施过程当中,有反复是正常现象,这是因为几十年遗留下来的无环保生产意识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因为采取的是一种休克疗法,强制性停掉生产,但是市场仍是存在的,包括动力电池、起动电池、工业电池三大类,外加中国是铅蓄电池生产大国、出口大国、消费大国,所以在监管不利的情况下,部分被关停企业会卷土重来。面对市场需求,这部分企业会违规地继续进行生产。但是这毕竟不是主流,从主流来看,大量落后企业被关停,所以反复的情况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理,进行有效的监督,需要认真将每一步走好。